仙居福地美丽恩施——恩施市创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纪实
2015-11-27
恩施州环境保护局
字号
小
中
大
在北纬30°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她在龙船调的悠悠歌声里慢慢成长,她在武陵山的莽莽峻岭里渐渐靓丽,秀美的八百里清江是她的母亲河,她就是恩施!
恩施是巴文化发祥地,土司文化、巴蜀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恩施自然条件优越,神奇的大峡谷、世界最长的地下暗河水系等自然景观不断被世人所知。恩施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4%,被誉为世界硒都、鄂西林海、天然氧吧,2013年被评为“中国七大洗肺城市”之一!
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福祉,2011年,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向省环委会提出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申请,自此,恩施市吹响了创模工作冲锋号。5年来,恩施市累计投资约15亿元,实施“蓝天碧水洁净宁静”四大工程,建设了红庙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等38个重点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显著提升。恩施人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清晰的生态环保足迹……
走洁净路
——“洁净”工程
恩施大力实施城市管理洁净工程,严格执行 “五不上路”“六不开工”制度,开展渣土运输,建设工地、道路扬尘专项整治,严控污染源头。在城区实行两洗扫两保洁,提高道路冲刷及清扫频次,让城区市容天天如洗。市政府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厂,购置垃圾压缩车等环卫设备。积极开展城市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城市环境面貌全面改善。
以中心城区绿化、环城生态屏障等绿色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建成凤凰山森林公园等一批绿色公园式公共休闲场所。14.8千米长的亲水走廊更是像一条绿腰带沿清江贯穿城区,成为了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喝干净水
——“碧水”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恩施市建立了清江流域联合整治机制,河道管理实施“三级河长制”。并对市域“一江九水五库”进行水环境调查,掌握水环境现状,全面开展水环境治理。5年来,恩施市投资1.6亿元建设城市污水收集管网80公里,投资1.1亿元建成红庙污水处理厂,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官坡污水处理厂尾水消毒设施,全面堵住了水污染源头。
为确保城市饮水安全,投资3000多万在大龙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上游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资700多万建设了库区澡水分离站和水质自动监测站,饮用水源地水环境污染预警能力和防治能力明显增强。恩施市已开工建设喻家河饮用水源工程并全面启动车坝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未来,恩施市单一供水格局将全面打破,确保城区供水安全。多年来,恩施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呼吸清新空气
——“蓝天”工程
根据州政府关于“大气十条”的要求,恩施市启动了“除尘降废·守护蓝天”专项行动,全面整治施工扬尘、砂石料场扬尘、机动车排污、餐饮油烟、燃煤锅炉等大气污染源。并制定了《恩施市烟尘控制区规划》,城区燃煤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替换率达98%,煤烟型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恩施腾龙、华新2家水泥企业共投资8000余万元,配套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完成2条机动车环保检测线建设,并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对城区周边17家非煤矿山开采及加工企业进行搬迁和规范化管理,确保其粉尘达标排放。同时,开展餐饮油烟整治,督促129家餐饮单位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完成城区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建设工作。
通过综合治理,城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在全省县市级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居第二名,成为名副其实的“洗肺之城”。
睡安宁觉
——“宁静”工程
恩施市以“宁静工程”为载体,全面开展城区噪声整治,突出治理噪声污染。环保、城管联合成立噪声执法中队,对商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噪声污染源头进行专项整治,对跳广场舞、打陀螺等噪声扰民行为进行劝阻。大力实施城市道路黑化绿化工程,对城区主干道进行改造,划定城区禁鸣区,并开展“治堵保畅”活动,减少交通噪声污染,通过综合施策,城区噪声污染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恩施市投资20余万元在城区重点路段、广场安装9块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实时显示环境噪声值。并完善了12369环境投诉热线和12319城市管理热线投诉体系,及时处理噪声污染投诉,还宁静于民众。
生态立市、生态兴市、生态强市。恩施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创模为轴心,全面开展“六城同创”活动,先后成功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环境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绿色环保已成为恩施一张靓丽名片。
蓝天白云下,青山碧水间,一座古老文明的城市、一座现代时尚的城市、一座以绿色作为发展坐标的城市,正以矫健的步伐向着绿色恩施、人文恩施、和谐恩施、美丽恩施的目标迈进!
